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 工程,项目,工程管理,项目管理,国际工程,项目经理,房地产,融资,可行性研究,总承包,信息化,代建制,招投标,设计管理,进度,成本,风险,质量,概预算,造价,合同管理,施工组织,监理,工程咨询,保险,劳务,FIDIC,索赔,BOT,PPP,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,关注工程的策划,建设与运营。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建筑企业信息化的一点思考与体会
作者:佚名  文章来源:项目管理资源网  点击数  更新时间:2012/4/1 15:10:55  文章录入:web13741  责任编辑:web13741

主要风险来源:

  第一:实施力量不足。实施力量来自于以骨干技术支持的软件公司,项目组织领导的建筑企业自身人员,外加配套的硬件公司的技术人员。自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,只有在时间足够、技术力量足够、资金充裕的情况才可行。就我们的情况来看,觉得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要想进展顺利,实施力量是否满足,成为很大的风险来源。同时,人员到位,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做保证。IT企业和从业人员,一般都是技术精英、专才型的,项目组需要掌握不少沟通技巧,才能顺畅。

  第二:软件系统设计完善性。前面谈到的软件系统的通用性和针对性问题,是普遍存在的问题。一些单位采用系统协同平台+项目管理分开做的模式,存在系统集成的接口问题,还存在沟通协调的难点问题,几乎是不大可能在短时间里取得成功的。国内的文化内核来说,战略结盟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长时间磨合,才会成功。

  第三:认识差距过大,组织力度不足。自身的实践和兄弟单位的交流,建筑企业内部从上到下,对信息化的认识程度较低,是个很大问题。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利益责任分担模式、信息化知识、需要资金投入而体现效益时间较长等,影响到信息化实施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。从项目组的角度,项目组内部的组织建设(项目组决策、管理、实施)、督促、督办措施、规划展开思路等,均体现组织力度的强弱,事关成败。

  第四:管理基础太差,无法寻求到折衷方案。在《考评标准》、《系统功能》、《企业实际》、《实施效果》之间要取得折衷的平衡方案,需要一些认真的考量。大多数企业民营企业,因为发展时间较短,着重在市场开拓和管理模式创新,技术积累和规范管理较差。在组织建设、岗位责权、流程设置、人员质素、档案管理等等方面,均存在差距,一句话,基础管理太差,是“系统规划、导入、数据归集、管理应用、支持决策”等各个阶段工作进展的拦路虎和绊脚石,也是导致最终效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。

  针对风险类型和来源,预先设计一些解决方案,是做到心中有数的重要的方法,对项目推进有不可或缺的益处。

  信息化“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”。只要企业持续经营,信息化就应该继续建设。一个学习型的组织,确实是不会停留在某一个时段,某一个层面的,借信息化的羽翼,企业应该能够腾飞得更高,遇到风雨冰雷,有更早的判断和准备。建设行业规模很大,信息化空间和信息化软硬件市场很大,特级企业的信息化,是全行业信息化起步的标志。希望通过软件企业的竞合、建筑企业的攀比、专家学者的倡导、行业主管的组织,使得信息化走向更实用、更高效。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

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